我們在20多個地鐵站以及地鐵站附屬的設施里部署了基于NB-IOT的積水在線標尺。
通過WEB頁面以及微信小程序可以實時查看到當前以及歷史的水位。
同時,如果水位超過我們在后臺設定的閾值,相關人員的手機將會收到提示短信!
首先,由于所有的設備均由一塊容量僅有10000mah@3.7V的電池供電,我們先從服務器上對所有設備的在線狀態以及電量進行檢查。
雖然已經持續運行了將近半年,多數設備仍然剩余了80%以上的電量,少數設備電量降低到了60~70%附近,這是由于這些區域的NB-IOT信號較差導致的,從服務器上的時間也能看到所有的設備均在線且仍然按照我們設定的頻率在上報數據。
隨后,我們在所有的站點模擬水位上升與下降過程,查看后臺的數據以及比對告警短信的接收情況。
水位開始上升,實際測量數據為7.3cm,與上報的數據差距為0.4cm(實際測量中肉眼觀察、水的輕微波動都會導致毫米級的誤差),設備檢測到水位上升后,水位采集以及上報頻率開始加快。
水位上升到報警水位,并仍然在上升 。
服務器后臺日志看到報警短信已經發出
相關的手機收到報警短信
]]>國際電信聯盟(ITU)召開的ITU-R WP5D會議于7月9日圓滿結束,本次會議對國際移動通信系統(IMT)做出重大決議,一個重要亮點是NB-IoT和NR一起正式成為5G標準。這是全球科技產業的一個重大歷史時刻,猶記得2019年7月17日,中國代表團向ITU推薦了這兩種技術,而3GPP也將NB-IoT作為5G技術推薦給ITU。如今標準塵埃落定,體現了NB-IoT作為5G技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2015年,ITU正式發布了5G的愿景需求,明確了5G必須支持增強移動通信(eMBB)、低時延高可靠(uRLLC)和海量物聯網連接(mMTC)三大場景,3GPP的標準專家們隨后展開了5G技術標準化研究,來滿足ITU對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提出的需求。2019年3月,R15標準凍結,全面支持eMBB場景;近日,3GPP宣布5G R16標準凍結,其中核心亮點為uRLLC的增強功能;如今,NB-IoT正式納入5G標準,成為mMTC場景核心技術。至此,5G三大場景核心支持標準已準備就緒,為5G加速商用奠定基礎。
NB-IoT作為5G mMTC場景核心支持標準,完全滿足mMTC場景KPI要求,納入5G標準實至名歸。作為5G核心組成部分,NB-IoT在5G統一標準架構中形成明晰的演進路徑,持續支持產業界需求,并以較長的技術生命周期,保障業界投資回報。而NB-IoT在過去幾年的生態建設和產業應用實踐,使其成為5G先行者,未來都將納入和豐富5G大生態和5G產業應用,加速5G規模化商用。在今年5G商用加速背景下,NB-IoT成為5G正式標準,必將對接下來10年中5G和物聯網格局產業深遠影響。
]]>眾所周知,隨著國內四大運營商正式投入到5G網絡建設中 ,同時也在不斷地加快5G基礎網絡建設,而按照三大運營商此前所公布的計劃,將會逐步對2G、3G網絡進行清退、關停處理,而近日,中國電信云南分公司也正式開始逐步關停3G網絡,并引導用戶前往營業廳更換升級手機卡以及相關手機終端,遷入到體驗更佳的4G網絡。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也有類似的關停2G、或3G的計劃,可以說目前三大運營商的2G、3G網絡清退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
根據三大運營商所公布的計劃顯示,中國移動將會關閉TD-SCDMA網絡(3G網絡),而中國聯通則會關停GSM網絡(2G網絡),而中國電信則會關閉所有CDMA1X、CDMA 2000網絡(2G、3G網絡);
NB-IoT+Cat1將成物聯網中低速連接主流方式
物聯網新基建的“話音”剛落,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簡稱《通知》),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逐步退出2G或3G網絡,全面向NB-IoT和4G(LTE Cat1)遷移;并計劃到今年年底使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2億,實現縣級以上城市主城區普遍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NB-IoT和Cat1將成為物聯網新基建的重要抓手,相關的技術和應用將如何布局?
《通知》在開篇明確提出了推動2G/3G物聯網業務遷移轉網,以NB-IoT滿足大部分低速率場景需求,以LTE-Cat1(以下簡稱Cat1)滿足中等速率物聯需求和話音需求,以5G技術滿足更高速率、低時延聯網需求。這意味著新增的物聯網終端不再使用2G或3G網絡。
截止2019年底,2G和3G仍然承載著超過3億的手機用戶和遠遠高于手機用戶數量的數億物聯網連接數。面對這一龐大的基礎設施和用戶群體,2G/3G減頻退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本次《通知》的發布,是國家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明確2G/3G退網的態度。
賽迪智庫無線電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學強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從國家層面對存量和增量物聯網終端下手,實施2G/3G物聯網終端的轉移,明顯是要推動NB-IoT、Cat1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普及。
滕學強指出,對于增量的物聯網需求來說,需要提供2G/3G的優質替代方案,這一替代方案不僅僅在技術上具有優勢,還要應用標準、網絡質量、成本、產業生態等原有業務升級,全方位對2G/3G形成優勢;對于存量的物聯網連接來說,需要盡快推動其加速縮短生命周期。
《通知》中提出的各項措施正是基于以上兩個方向,如鼓勵各地設立專項扶持和創新資金,支持NB-IoT和Cat1專用芯片、模組、設備等產品研發工作;進一步降低NB-IoT模組成本,2020年降至與2G模組同等水平;加大Cat1芯片和模組研發工作,推動模組成本降低等。
由此可見,未來幾年的物聯網連接結構中,NB-IoT+Cat1將一起構成中低速率物聯網連接的主力。許多業內專家告訴記者,NB-IoT和Cat1的技術和標準都已基本成熟,2016年NB-IoT標準的確定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市場,用一個標準化的技術,以更低的成本、更長的電池壽命實現大量低功耗、低速率的上網連接。目前NB-IoT主要的應用市場是智能水電煤氣表、煙霧報警器等相對靜態終端設備。
我國Cat1產業生態也逐漸完善,盡管其在4G發展初期并未受到業界高度關注,但隨著近年來2G/3G減頻退網,2G/3G業務中還涉及許多移動性、需要一定帶寬傳輸能力甚至支持語音通信能力的應用場景,如車載、移動支付、工業互聯、老人機等,這是上、下行速率只有100Kbps級別的NB-IoT所無法滿足的。
從NB-IoT入手深化物聯網建設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已建成NB-IoT基站達70萬個,實現全國主要城市、鄉鎮以上區域連續覆蓋。其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的NB-IoT連接數均已超過4000萬,中國聯通超1000萬。
由于終端、應用市場等方面的制約,NB-IoT市場的驅動并沒有預期的那樣快速。通信專家向記者指出,一方面,運營商對于NB-IoT的前期建網投入了大量成本,然而終端和應用所帶來的連接利潤難以激勵運營商的持續投入;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持續投入建網,終端使用數量和應用也難以進一步增長,從而難以擴大連接設備所帶來的利潤空間,陷入了兩難境地。
新基建從NB-IoT入手,為物聯網帶來了更多利好,緩解了運營商對于NB-IoT網絡建設成本高、應用規模難以擴大的后顧之憂。此次工信部發布的《通知》中,從移動物聯網網絡建設、標準和技術研究、應用廣度和深度、產業發展體系、安全保障體系五個方面做出具體規定。
其中的一個重點是要求按需新增建設NB-IoT基站,實現縣級及以上城區的普遍覆蓋。這樣一來,或許短期內基站規模不會出現大幅上升,但無論從網絡能力,還是支撐重點項目、重點應用和服務的保障性來看,都會有所增強,NB-IoT的發展將實現更精細化的建設和更深度的覆蓋。
中國移動已經為物聯網新基建做好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相關準備。中移物聯網集成電路創新中心總經理肖青介紹,在網絡能力、支撐重點項目和應用能力方面,中國移動已經達到成熟的業務發展點,做到全國346個城市的主要覆蓋,擁幾十萬個站點,在900M頻段已經完成FDD改造,可以實現軟件開通,將能夠支撐到今年和未來按需建網的快速響應能力,為后續發展NB-IoT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設施。
肖青指出,2020年,中國移動將從四個方面加強NB-IoT業務,應對物聯網新基建帶來的全方位機遇和考驗。一是將穩固NB-IoT的網絡保障,通過室內覆蓋的方式,提升NB-IoT的廣度和深度,尤其是會提升跨省的網絡優化和保障;二是在生態建設上,上線NB-IoT的R24版本,重點選擇八個行業聚焦,進行深耕;三是在產業引領上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模組成本進一步降低,能夠迅速接近2G成本的價格。四是在支撐能力上,將整合云管端一體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同時還會升級已有的NB-IoT的覆蓋地圖,讓用戶能夠去更好地了解運營商的網絡覆蓋程度,為業務真正做到按需建設、按需部署,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體驗。
NB-IoT是推動整個行業轉向物聯網海量連接的一塊重要的基石,隨著越來越多有關物聯網新基建政策利好的刺激,除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正在從不同維度發展NB-IoT業務,且加碼力度持續增大。然而,要想真正打造NB-IoT百萬級連接規模的應用場景、樹立應用標桿工程,還需要針對網絡部署、產業配套、應用適配和商業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探索,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假以時日。
]]>為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通知》提出了加快移動物聯網網絡建設、加強移動物聯網標準和技術研究、提升移動物聯網應用廣度和深度、構建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和建立健全移動物聯網安全保障體系五項重點任務。
《通知》要求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繼續深化4G網絡覆蓋,支持Cat1發展;進一步加大NB-IoT網絡部署力度,按需新增建設NB-IoT基站,縣級及以上城區實現普遍覆蓋,面向室內、交通路網、地下管網、現代農業示范區等應用場景實現深度覆蓋;著力做好網絡運維、監測和優化等工作,提升網絡服務水平。
《通知》明確指出,鼓勵各地設立專項扶持和創新資金,支持NB-IoT和Cat1專用芯片、模組、設備等產品研發工作,提高芯片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滿足規模出貨需求;打造NB-IoT完整產業鏈,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產品和應用系統;進一步降低NB-IoT模組成本,2020年降至與2G模組同等水平;加大Cat1芯片和模組研發工作,推動模組成本降低,促進規模應用。
以下為通知全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相關企業:
移動物聯網(基于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5G、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的決策部署,加速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有力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現就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標
準確把握全球移動物聯網技術標準和產業格局的演進趨勢,推動2G/3G物聯網業務遷移轉網,建立NB-IoT(窄帶物聯網)、4G(含LTE-Cat1,即速率類別1的4G網絡)和5G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在深化4G網絡覆蓋、加快5G網絡建設的基礎上,以NB-IoT滿足大部分低速率場景需求,以LTE-Cat1(以下簡稱Cat1)滿足中等速率物聯需求和話音需求,以5G技術滿足更高速率、低時延聯網需求。
到2020年底,NB-IoT網絡實現縣級以上城市主城區普遍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2億;推動NB-IoT模組價格與2G模組趨同,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向NB-IoT和Cat1遷移;打造一批NB-IoT應用標桿工程和NB-IoT百萬級連接規模應用場景。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移動物聯網網絡建設。
加快推進5G網絡建設,繼續深化4G網絡覆蓋,支持Cat1發展;進一步加大NB-IoT網絡部署力度,按需新增建設NB-IoT基站,縣級及以上城區實現普遍覆蓋,面向室內、交通路網、地下管網、現代農業示范區等應用場景實現深度覆蓋;著力做好網絡運維、監測和優化等工作,提升網絡服務水平。
(二)加強移動物聯網標準和技術研究。
1. 制定移動物聯網與垂直行業融合標準。推動NB-IoT標準納入ITU IMT-2020 5G標準;面向智能家居、智慧農業、工業制造、能源表計、消防煙感、物流跟蹤、金融支付等重點領域,推進移動物聯網終端、平臺等技術標準及互聯互通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提升行業應用標準化水平。
2.開展移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究。面向不同垂直行業應用環境和業務需求,重點加強網絡切片、邊緣計算、高精度定位、智能傳感、安全芯片、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儀表、跨域協同等新興關鍵技術研究,并開展相關試驗。
(三)提升移動物聯網應用廣度和深度。
1. 推進移動物聯網應用發展。圍繞產業數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動移動物聯網創新發展。產業數字化方面,深化移動物聯網在工業制造、倉儲物流、智慧農業、智慧醫療等領域應用,推動設備聯網數據采集,提升生產效率。治理智能化方面,以能源表計、消防煙感、公共設施管理、環保監測等領域為切入點,助力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增強城市韌性及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生活智慧化方面,推廣移動物聯網技術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兒童及老人照看、寵物追蹤等產品中的應用。
2. 打造移動物聯網標桿工程。建設移動物聯網資源庫,開展創新與應用實踐案例征集入庫工作,提供交流推廣、投融資需求對接等服務;從資源庫中遴選一批最佳案例打造移動物聯網標桿工程,通過標桿工程帶動百萬級連接應用場景創新發展;進一步擴展移動物聯網技術的適用場景,拓展基于移動物聯網技術的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
(四)構建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
1. 健全移動物聯網產業鏈。鼓勵各地設立專項扶持和創新資金,支持NB-IoT和Cat1專用芯片、模組、設備等產品研發工作,提高芯片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滿足規模出貨需求;打造NB-IoT完整產業鏈,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產品和應用系統;進一步降低NB-IoT模組成本,2020年降至與2G模組同等水平;加大Cat1芯片和模組研發工作,推動模組成本降低,促進規模應用。
2. 加快云管邊端協同的服務平臺建設。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建設移動物聯網連接管理平臺,加強網絡能力開放,支持物聯感知設備快速接入,支撐海量并發應用場景;引導行業應用企業搭建設備整合智能化、設備及數據管理智能化、系統運維智能化的垂直行業應用平臺,逐步形成移動物聯網平臺體系,進一步降低移動物聯網設備的開發成本和連接復雜度,滿足復雜場景應用需求。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建設開放實驗室,為中小企業提供測試、驗證及開發支持等服務。
3.規范移動物聯網行業發展秩序。支持開展移動物聯網網絡質量評估測試,推進網絡服務質量契合用戶需求,促進移動物聯網網絡服務提質增效。充分發揮社會服務監督作用,及時妥善處理用戶反映的服務問題,激勵企業不斷提升服務質量。鼓勵企業制定長期發展目標,強化業務創新和差異化發展,規范市場行為,形成良好的競爭發展氛圍。
4.支持移動通信轉售企業開展移動物聯網業務。充分發揮移動通信轉售企業快速、靈活的響應機制和跨行業優勢資源能力,在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垂直行業應用領域開展移動物聯網業務創新,促進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五)建立健全移動物聯網安全保障體系。
1.加強移動物聯網安全防護和數據保護。建立移動物聯網網絡安全管理機制,明確運營企業、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等不同主體的安全責任和義務。加強移動物聯網網絡設施安全檢測,強化對網絡安全漏洞收集、報告和修復的指導規范。依托試點示范、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等,支持網絡安全核心技術攻關。開展移動物聯網重點產品安全評測,加速形成匹配移動物聯網場景特征和安全需求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加強移動物聯網用戶信息、個人隱私和重要數據保護。
2.夯實移動物聯網基礎安全。建立移動物聯網安全標準框架,制定物聯網卡、終端、網關等重點環節的分級分類安全管理系列標準。鼓勵企業、研究機構加大對移動物聯網終端可信認證技術、區塊鏈溯源等安全技術手段的研究應用。加快建設移動物聯網安全監管技術手段,提升安全態勢感知、卡端管理、風險預警等實時監測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制定發展路線圖。順應移動通信技術更迭規律、產業發展趨勢及資源高效利用要求,以NB-IoT與Cat1協同承接2G/3G物聯連接,提升頻譜利用效率。在保障存量物聯網終端網絡服務水平的同時,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不再使用2G/3G網絡,推動存量2G/3G物聯網業務向NB-IoT/4G(Cat1)/5G網絡遷移。
(二)開展發展水平評估。建立移動物聯網發展指數模型(附件),完善數據統計和信息采集機制,統一數據統計口徑,跟蹤監測移動物聯網產業發展基本情況,編制移動物聯網發展報告。客觀衡量和評價移動物聯網產業發展水平,充分激發各方發展移動物聯網的動力。
(三)加強基礎設施規劃。鼓勵各地在工業(產業)園區、智慧城市、美麗鄉村以及城市道路橋梁、市政管網、綜合管廊、交通物流、綠地景觀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統籌考慮智慧應用需求,提前做好移動物聯網相關設施建設或預留空間。
(四)營造有序市場環境。移動物聯網企業應將物聯網業務納入騷擾電話和垃圾短信管控體系,健全物聯網騷擾電話和垃圾短信的監測、發現和處置機制,依據物聯網卡功能限制要求,嚴格規范短信、語音等功能使用,按照“最小必要”原則為用戶開通物聯網功能;強化移動物聯網產品進網監管,引導企業依法依規推出各類移動物聯網終端產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加強懲治,打造公平良好市場環境。
(五)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充分發揮國家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移動物聯網產業聯盟的示范引導和資源聚集作用,加強移動物聯網優秀案例和標桿工程的宣傳推廣,鼓勵各地結合智慧城市、“互聯網+”和“雙創”推進工作,加強信息通信行業與垂直行業融合創新,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附件:移動物聯網發展指數模型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2020年4月30日
]]>如果讓我們來總結物聯網的優勢,那么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精準、高效、智能。而他對現代農業轉型的意義,主要就體現在以下四大核心難題的解決上。
(一)節約資源。世界人口激增,大力發展工業環境問題已經不容刻緩,而中國也已經不能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了,我們要在這個過程當中,節約我們現有的、有限的資源。據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球饑餓人口仍然超過8億,相當于全球總人口的1/9,而亞洲就占據了5.26億。而通過物聯網技術都可以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比如說智能溫室、垂直農業等都極大的提高了單位耕地面積的產能。
(二)節省人力成本。節省人力成本,這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通過智能的設備進行監測、遠程控制,從而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管理。在未來,一個人管理上千畝土地,上百個魚塘這都將不再是奢望。互聯網的普及及應用,大大的減少了農業中人力成本的投入。
(三)改善農產品流通。互聯網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農業的生產管理上,它還體現在農產品的流通上。物聯網并不是封閉的,而是通過與外部的網絡相連接的,農戶通過物聯網,不僅可以監測到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還可以了解外部市場的農產品需求與消費者直接對接,從而實現按需生產的訂單農業。能夠良好的解決傳統農業當中,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生產過剩問題。
(四)解決食品安全。如果說提起食品安全,意見最大的就是我們的消費者了。而在農產品的銷售當中,食品是否安全也成為了最大的一個痛點,消費者迫切的需求,更安全、健康、綠色食品。而想要解決這一問題,產品信息公開化、透明化,進行農產品溯源的這一辦法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而物聯網是信息與信息連接之間的“高手”。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不用物聯網那可真就舍“我”其誰了。
但是農業物聯網的普及應用,還需要一個時間的過程,就像一個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言:“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
]]>近幾年,物聯網技術已被應用到農業的諸多領域,包括農業環境監測、溫室大棚生產控制、節水灌溉、氣象監測、產品安全與溯源、設備智能診斷管理等方方面面。
通過傳感器所傳輸的數據,可以隨時隨地掌握作物的信息,對農作物進行遠程管理,同時請專家或通過專家系統對作物的病蟲害、長勢等進行科學診斷與決策。現今,被提及最多的詞語莫過于大數據、云計算。這些高精尖技術已被各個領域所熟知并運用。而與這兩個詞聯系最為密切的另一個詞是物聯網技術。借勢而行。傳統農業面臨發展機遇。
相對于國外的規模化種植,我國農業種植相對落后,目前正在從傳統的個體種植作業向規模化的現代種植農業作業轉型。
物聯網技術是解決農業目前問題的關鍵。那么,什么是農業物聯網?它在農業中有哪些應用?
對于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基礎技術是傳感器網絡的完善。傳感系統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農業物聯網技術的運行。
那么什么是農業物聯網呢? 簡單說,農業物聯網具有幾個關鍵的層面:前端生產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傳輸、信息的處理與應用。利用傳感器采集土壤、氣象、病蟲害、農事操作等生產過程中信息,將信息傳輸到云平臺,通過云平臺進行加工,為生產管理、質量追溯、農技服務等提供數據支撐是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主要應用。
據了解,物聯網技術已被應用到農業的諸多領域,包括農業環境監測、溫室控制、節水灌溉、氣象監測、產品安全與溯源、設備智能診斷管理等方方面面。
從應用層面來說,主要是從大田的種植、設施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的生產過程的應用。對于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目前應用最多的是生產過程中對于生產數據的采集和生產管理控制,以及流通環節的質量追溯。
在傳統的以經驗管理為主要模式的種植管理中,施肥、噴藥、灌溉等由于經驗不同,不同的種植人員會出現不同的種植結果,同時造成水資源浪費,過量施肥噴藥等。隨著規模化種植的不斷推廣,行業情形的不斷變更,傳統的經驗管理不能適應規模化的生產作業模式,科學的先進管理方式必將取而代之。
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以采集動植物信息,時時掌握動植物動態。傳感器在農業生產中將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施肥、噴藥、灌溉等環節,都需要傳感器的數據采集,通過對所種植產品的土壤、害蟲、濕度等的數據來判斷何時施肥、何時噴藥、何時灌溉以及所需份量,從而避免傳統經驗式管理的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破壞。
系統還可以進行臨界條件的提示和提醒。傳感器所收集的信息-空氣溫度、濕度、土壤水分等接近或超出了作物最佳生長值時,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平臺通過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提醒種植者,種植者可以根據提醒及時采取相應行動,保障作物生長環境的最優。
通過傳感器所傳輸的數據,可以隨時隨地掌握作物的信息,對農作物進行遠程管理,同時請專家或通過專家系統對作物的病蟲害、長勢等進行科學診斷與決策。通過時時的數據監測,給農作物適宜的生長環境和營養,農作物一方面長得快,長得好,同時還不容易得病,這樣能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傳感器所采集的前端生產數據并不僅僅應用于生產領域。在后期的產品流通領域,質量追溯也需要依靠前端生產數據的支持。完善的前端生產數據能夠提供作物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重要數據,能夠為產品質量提供良好的保證。
除此之外,前端生產數據對于農產品公司品牌打造,種子公司、農藥公司、化肥公司等的精準營銷,涉農貸款的審批,農業保險領域的查勘定損都有積極作用。
在產品安全與溯源方面,目前社會大眾對于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總是分外的關注,擁有一套完善的防偽品控溯源系統對企業來說非常利于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并且也利于產品防偽、輿情控制等。
一探一站式防偽品控溯源系統通過專業的機器設備對單件產品賦予唯一的二維碼作為防偽身份證,實現“一物一碼”,可對產品的生產、倉儲、分銷、物流運輸、市場稽查、銷售終端等各個環節采集數據并追蹤,通過一物一碼技術追溯產品流通過程,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可快速、精準召回,減小企業損失。并且通過對產品進行從生產原料到制作工藝,到流通過程進行全程追蹤,消費者及監管部門可以明明白白的看到商品的信息,也能夠提升品牌可信度,讓消費者買的更放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翟菜花專欄
在電影《星際穿越》的開頭講述了全世界現在經歷自然危機,地球黃沙遍野,糧食減產,人類瀕臨滅絕。 雖然在今天,沒有糧食危機的兆頭,但是仍要保持警惕。據國家統計局 在2018年28日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704萬公頃,比上年減少95萬公頃。全年糧食產量65789萬噸,比上年減少371萬噸,減產0.6%。以小麥為例,主要是華北六大小麥主產區全部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造成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雙下降。至今很多地方的農田水利建設仍然比較老舊,投入不足,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地位不容忽視。同時,農產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關系到國家民生,所以無論是對國家還是企業起來說,改造傳統農業刻不容緩。
2019年2月19日,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指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要切實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
自2014年以來,國家多個部門先后發布了十幾個利好農業改造的政策,在政策影響下,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加入到改造農業的大潮中。伴隨著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傳統農業升級在即,智慧農業將成為未來全球農業發展的方向。而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市場空間非常大,無論是對互聯網巨頭還是涉農企業,都有巨大的吸引力。
政策利好,智慧農業勢在必行
農村有一句話叫“要致富,先修路”,在過去,便利的交通運輸對農村發展及致富有著重要意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條“路”已不在單純的指公路、高速,而是指提供服務農民的信息通道。農業信息化建設,決定了農村經濟。對比美國、日本的現代化農業,我國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流通、社會服務等各方面比較薄弱,農產品供求關系仍存在問題,大量農產品滯銷現象較為嚴重,所以要推進互聯網企業與農企合作,引領技術、資金、人才向農業、農村匯集,讓農村經濟搭上信息化快車,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農業”產業生態體系。
農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每個階段,生產方式、銷售渠道及經濟發展狀況也都在發生著改變。
一、過去以人力和畜力為代表的傳統農業,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銷售渠道,都比較狹隘。在該階段,農業經濟只限于“小農經濟”模式,農民除自給自足以外,難以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脫貧與致富也難得到保障。
二、現在主要以機械化為主的小型規模化農業,除生產方式得到很大改進以外,銷售渠道也不斷拓寬。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商務+農產品”的模式逐漸流行,通過新電子商務,實現了“小農經濟”的迅速集中。
三、未來方向是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主的智慧化、自動化農業,除種植、養殖將得到管理一體化,其采銷也將納入數據采集全鏈路,農產品可追溯,用戶足不出戶即可吃到安全放心的農副產品。
近年來,隨著多項國家政策的推進,越來越多互聯網巨頭及農企開始涉足智慧農業,探索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及農業大數據在行業中的應用,推動行業向精細化、智能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投資者也正趨之若鶩地將資金投入農業科技,截至2018年,農業科技共投資209筆交易,總資本為16億美元,后期交易規模中值升至1,000萬美元。
雖然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進程遠超農業,但是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國家數字化農業戰略出臺,農業領域處于一片藍海,隨著巨頭及資本的不斷投入,我國農業正逐漸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未來,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驅動下,我國農業勢必將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進入產業化、規模化、自動化的發展階段。
巨頭加速擴張智慧農業版圖,智慧農業或成新增長點
根據國際研究預測,全球智慧農業將快速發展,全球智慧農業的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90.2億美元達到2025年接近700億美元的規模。如此大的市場空間,吸引了國內外的互聯網巨頭關注。除了國內的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已開始著手布局智慧農業以外,軟銀、亞馬遜、谷歌等也對智慧農業表現出巨大的興趣,都想在此領域分得一杯羹。
據數據統計,A股智慧農業板塊所含標的一共有20個,總市值超過1700億元,一共有20家上市公司。眾巨頭的加入,或將加速推動傳統農業的變革及行業競爭。智慧農業現正處于市場教育及技術攻堅階段,各項運用目前還是一片藍海。除了要將物聯網技術、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未來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應用也將快速發展。
當前互聯網巨頭對智慧農業生產的探索多集中在四大應用場景,分別是數據平臺服務、無人機植保、農機自動駕駛以及精細化種植/養殖。
數據平臺服務:2018年6月阿里云在云棲大會上發布阿里云ET農業大腦,目前已應用于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致力于通過數據和知識為生產者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彌補經驗的不足。無人機植保:2018年4月,京東宣布以無人機農林植保服務為切入點,整合京東集團物流、金融、生鮮、大數據等能力,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同時打造旗下首個農場品牌“京東農場”。農機自動駕駛:阿里、騰訊、百度等在自動駕駛領域頻頻出手,百度用無人駕駛技術賦能農機,提升機械化水平。完全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農機自動駕駛系統“慧農”,現已應用于10多個省區市,覆蓋數百萬畝耕地。精細化種植/養殖:百度在2018年百度大會上公布出AI遙感智能監測病蟲害的最新成果。通過精準科學用藥,農藥使用量降低50%,不僅大幅度降低投入、保障產量。國內智慧農業起步晚,目前農業發展仍落后于國外。隨著巨頭們涌入農業領域,將會為國內智慧農業建設注入新的活力。這場以互聯網巨頭帶動的第三次農業革命,將會使得農業快速進入數字化時代,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而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幫助農產品溢價,再配上AI技術提升農產品品質,未來與各大互聯網巨頭合作的農產品價格或都高于普通的農產品。所以,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或成為各個公司新的盈利增長點。
決勝智慧農業三要點:技術、市場教育、人才培養
雖然像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已經開始利用自己的業務優勢與農業結合,但是要想實現全面的智慧農業并不容易。農產品多樣性,這就導致了一套技術并不完全適用所有的物種,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需要技術攻關及實驗。且短期內市場整體的接受度較低,所以在未來幾年發展智慧農業仍然要依靠政府引導、相關研究機構學者及涉農企業的共同努力。
國家也提出了未來五六年智慧農業發展的愿景,從技術攻關(2019),到產品研發(2020),再到集成應用(2021),引領農業(2022),直到培育產業(2025)。
從目前阿里、騰訊、京東、百度等巨頭在智慧農業的布局來看,主要是發揮自身技術、品牌、大數據等優勢,商業模式在于提供技術輸出、解決方案、銷售分成等方面。
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已經如火如荼地布局智慧農業,但仍然需要攻克各種技術。2019年仍是技術攻關的關鍵之年。對農業發展有影響的信息技術,例如:認知計算、深度強化學習、智能機器人會話式用戶界面、區塊鏈、5G技術、智能空間和虛擬之手等都需要考慮在農業的應用,而未來誰能掌握這些技術,率先在農業獲得應用及落地,或成為互聯網巨頭決勝智慧農業的制勝法寶。
除了技術攻關以外,因為全國農業較分散且無標準,而智慧農業多主要由部分大型農場、農企等實踐,無法在全國推廣,所以市場教育尤為重要。
在2015年農業部發布《關于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指出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大幅提升農民信息供給能力、傳輸能力、獲取能力,使農民應用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設備進一步完善。這是智慧農業發展的群眾基礎,沒有信息入戶,智慧農業在農村就“根基不穩”。
政府要通過推進政策,來為智慧農業的推廣和落地培育粉絲,要為智慧農業縱深發展提供條件。對于互聯網巨頭及涉農企業,要利用自身的品牌營銷優勢,著力于推廣成熟可復制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例如:在基礎較好的領域和地區,加強與與政府合作,在大宗農產品規模生產區域,普及基于環境感知、實時監測、自動控制的網絡化農業環境監測系統等。
智慧農業的推廣與落地離不開優秀的農業科技服務人才,政府要鼓勵引導成立農業服務人才培訓機構,對涉農從業人員及其他農業從業者開展培訓,向全國各大農場或生產區域輸出人才。
我國發展智慧農業,是傳統農業升級的現實需求,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但據專家表示:智慧農業的成熟和蓬勃發展還需要20~25年的時間,所以推進智慧農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鑒于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剛剛處于落地階段,所以未來在智慧農業的應用,需要科學規劃、分布推進,而現處于萌芽階段的智慧農業,首先要解決技術、市場教育、人才等問題。
未來,國家將會在智慧農業或智慧農業產業化上給予更多的政策及扶持。無論是對互聯網巨頭還是涉農企業來說,解決好技術、市場教育、人才等問題,一定可以在智慧農業的大潮中獲得一席之地。
]]>環顧四周,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經有很多物聯網圍繞在我們身邊,小到各種可穿戴產品、共享單車,大到汽車、工廠和樓宇,物聯網能使一切設備互聯并具備智慧。如果要說未來什么技術將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那必定少不了它。
《2016-2045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預計,在2045年,最保守的預測認為將會有超過1千億的設備連接在互聯網上。
這些設備包括了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家用電器、醫療設備、工業探測器、監控攝像頭、汽車,以及服裝等,比如我們常見的智能手環、智能冰箱、智能音箱、智能停車,已經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未來,它們所創造并分享的數據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場新的信息革命。人們將可以利用來自物聯網的信息加深對世界以及自己生活的了解,并且做出更加合適的決定。
聞道物聯具有成熟的通用物聯網系統框架,可快速應用到不同行業。目前為止,我們擁有多種數據采集與執行硬件以及相關傳感器的聯調經驗,支持常見的數字量、開關量、模擬量傳感器,同時在NB、Lora、2G/3G/4G等通訊網上均有技術積累。數據傳輸使用標準的MQTT、COAP等協議,可接入騰訊云、阿里云、電信云等物聯網云平臺。云端采用分布式設計、同時支持銀行級安全加密,具有高并發、可伸縮、高可用以及安全性高等特點 。
深圳市聞道物聯科技有限公司(bxzlsy.cn)現面向全國誠招合作伙伴。